Translate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孤傲的“上海人” —— 上海英侨生活一瞥①

孤傲的上海人” —— 上海英侨生活一瞥
张 和 声
[ ] 大英帝国的子民向来以傲慢凌世 ,而面对上世纪初的东亚病夫” ,上海人自居的英侨 更是得嚣张。 不傲不足以显示其高贵 ,“的背后自有其历史原因。 然而 ,傲者必孤 ,孤者必败。 这也是 其必然的历史宿命。
 [ ] “上海人”; 英侨;社会生活
 [ ] K25 [ ] A [ ] 1007-1873( 2004) 06-0038-07
[ ] 张和声 ,副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0235
一个十字军骑士头戴铜盔 ,身披战袍 ,右手执剑 ,左手拥盾 ,盾牌上刻着名为《我相信上海》的诗:
我相信上海! / 让这些话铭刻在你的盾上 , /我相信上海! /发誓要忠于上海 , /这是我生活 的地方。 /在上海生活安宁 ,不愁生计。 /我对上海充满希望 , / 上海也决不会让我失望! /看 准了机会 , / 相信机会就在眼前。 /要尽力抓住机会 , /让希望迅速成为现实! /我坚信上海定 将成为东方最伟大的城市。 / 信誓旦旦 ,信誓旦旦 , / 我深知命运终将实现。
 这是在 1928 5月亚细亚房产公司的广告小册子卷首的插画和配诗。图上的骑士正是居留在上 海公共租界英侨的自画像 ,其踌躇满志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人自称为“ Shang haila nder”。 《英汉大词 典》将这个词译为上海人” ,不加任何诠释 ,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因为它既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海 人 ,也不是指所有的在沪外侨 ,而是指居留在上海租界的一群特殊英国侨民。 英国学者毕可思将来华 英侨分为四类: 居留者、在华经商的英国商人和公司职员、传教士和政府官员。他指出居留者社团人数 最多 ,与其他三种英侨有很大差别 ,他们在文化上、经济上自为一体 ,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利益集 团。
居留者大多在上海的英国企业、工部局机关、工部局警察局就业。 如在工部局任打字员、秘书、做 工部局警察、上海港领航员等。 在通商口岸工作的大多数英侨属于工人阶级或中下层。 退伍军人 Maurice Tinkler等人的档案表明 , 1919年加入工部局警察的人大多是农民、工人、码头工人和大兵。 只有两个人有中产阶级背景。有些居留者从事房地产投机。也有些居留者为小商人 ,他们经营小旅馆、 小商店 ,做钢琴调琴师、书商 ,开牛奶棚。
尽管英侨内部等级分明 ,矛盾重重 ,但无论是居留者还是海外公司的雇员 ,其生活轨迹不外乎如下几个阶段: 受聘来华 ,融入英侨社会 ,工作二三十年 ,最后退休 ,有的回到陌生的祖国 ,也有的留在 中国 ,或迁居到其他英国殖民地。 有的英国人定居在上海 ,生儿育女 ,延续 2代至 3代者所在多有。
本文为笔者读毕可思《英国人在中国》的札记之一。 在华英侨研究,毕可思可谓海外第一 ,此书资料扎实,分析入理 ,堪称佳 作。 而作者于 1998年发表于《过去与现在》杂志的《上海人: 上海英国居留者社团的形成和认同》尤见功力。本文有关资料均由熊月之 先生提供 ,特此致谢。 笔者对上海史素无研究 ,若有错谬之处 ,均由本人负责
② ③毕可思: 《英国人在中国》,曼彻斯特大学 1999年版 , 67 70页。
19世纪大英帝国的国旗飘扬于世界各地 ,到海外打工也成了英国百姓的家常便饭。从 1815年到 1914 ,英国有 1700万人离乡背井到海外工作 ,中国也是目的地之一。 在英国报刊上经常有招募到 中国工作的广告 ,同时也刊有到其他各国的招工广告。到 1922 ,公共租界工部局各机关有英籍雇员 600名之多。
有些人到中国来是因为那样能比在英国挣更多的钱 ,过更舒适的生活。在英国他们将面临更激烈 的求职竞争。 有些人从英国海外领地漂泊到上海 ,是因为他们有犯罪前科 ,回不了英国。 有些人自第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脱下军装便来到中国谋生。有些人是想摆脱英国沉闷的生活 ,到中国来冒险求富 , 甚至为中国军阀打天下 ,双枪 Cohen”独臂 Sutton”。义和团运动后许多英国军人留在中国 ,有的 从英军驻华部队退役后也没有回国 , 1928— 1929年间 ,就有 86个英军退伍士兵加入工部局警察。
有机会到中国工作的人自我感觉十分良好 ,戴义思 ( Charles M. Dyce) 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亲戚朋友得知我在伦敦的中国商行谋得一个职位时 ,便纷纷向我表示祝贺 ,说我是个幸运的小伙 子 ,有着光明的前途。… …当时我们经常看到 ,那些和我们一样的年青人 ,涉世不深 ,身无分文 ,在英国 地位低下 ,可是到中国去混了几年后 ,摇身一变就成富有的绅士 ,使留在本地的同学朋友既羡又 妒。” ②
当时英国报纸都把中国描述得相当理想 ,人们认为到中国工作要比在英国或其他殖民地更有发 展前途 ,在中国挣钱容易 ,获得提升的机会更多 ,竞争也不像在英国那么激烈。有些人选择到驻华领事 馆工作 ,因为那里比较容易进去 ,不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 ,到中国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一到上海马 上就有仆人伺候 , M eyrick Hew lett 1898年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派给他几个仆人。海关最低级的雇员 A. H. Rasmussen 1905年到上海时马上就继承了前任的仆人。在上海住得更宽敞 ,生活水准更高 , 在职务上得到提升的机会更多 ,在中国做记者成名更快。 因此不少人回英国后又再度来华。他们来 中国往往是为了逃避国内的种种不愉快的经历。有的人来华是因为不满在英国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J. T. Pratt因为正巧通过领事人员考试。 J. O. P. Bland那时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上一年级 ,他的父亲 声称家里经济困难 ,无力让他继续在大学读书 ,他不得不自谋职业 ,于是便来到了中国。 当然 ,也有个 别人因不满英国社会现状而出走 ,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来中国无非是为谋生发财。
新来乍到的英侨 ,往往得先接受一番谆谆教诲” ,让他们不要忘记你是英国人。要维持自尊 ,就 必须与中国人在方方面面保持距离。
这种教育既是通过口授 ,也见诸文字。 W. J. Mo rre年青时在英国商船上干活 ,初到上海 ,“船 长 Miners欢迎我的到来 ,我们坐在走廊聊天 ,他向我介绍当地的情况 ,该注意的事项 ,他们与中国人 在社交上几乎不相往来 ,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不希望加强交往 ,对此我感到有点吃惊。” ④
先来的人自然比后到者更有发言权 ,“中国通也就应运而生。 旧人谈 ,新人听 ,酒后饭余 ,中国通 侃侃而谈。在信件和日记里类似的言论更是所在多有。 1927 4 , Lo uis Hamilton随英国皇家海军 来到上海 ,有关中国的情况他是通过在酒巴和俱乐部里的闲聊才略知一二 ,他的信息来源无非是书 本、领事、海关人员和商人。
凡是到过中国的人好像都是专家 ,讲起中国的事情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当时有关中国的通信令 人吃惊地充满了相同的说教 ,许多简要的历史和论述十分相似 ,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通商口岸所谓的 中国通。 大量的中国回忆录也是大同小异 ,一个腔调。 人们通过描述新世界来认识新世界 ,同时确立 自己的身份—— 英国人的和通商口岸居留民的双重身份。 新来的英侨所了解的中国无非就是通商 ,中国和其他城市和省份好象根本就不存在。 他们所学洋泾浜语言也无非就是些使唤下人的常用 语 ,如仆欧、阿妈、苦力等。《字林西报》和其他作家的中国报道使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前已形成先入 之见。
罗宾· 柯亨: 《散居世界》 ,伦敦, 1997 , 68页。 转引自《英国人在中国》, 73
戴义思: 《上海模范租界居住三十年生活忆旧》 ,伦敦 , 1906 , 1— 5页。
《英国人在中国》 , 76页。
墨尔: 《从东沙群岛到苏州河》, 31页。转引自《英国人在中国》 , 77页。
 “上海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造就的 ,英侨一到上海 ,就有一整套社区规范将其迅速改造成一 个地道的上海人。 对新招募的英侨灌输如下的价值观: 对中国人要避而远之;对别国的侨民保持距 离;忠于所属的社团、商行、机关 ,忠于自己的种族。 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变成当地人。 酒吧餐厅里 的交谈 ,俱乐部的活动 ,共济会的参与 ,所有的一切都促使他迅速适应上海人的习俗 ,信奉上海人的理想。上海人的孤傲首先反映在社交生活上。新来乍到的英侨 ,立即会有人向他灌输一整套有关 英华之间该如何交往的观念。 英侨在上海接触的中国人无非是一些黄包车夫、佣人、买办和他手下的 跑腿、翻译。偶尔在正式的场合与买办或华商有礼节上往来 ,如请客吃饭 ,签合同。在社交上与中国人 基本上不相往来。
上海是这样一个城市 ,在那里你至少要参加一个俱乐部 ,否则你就不知所从。” ① 刚到上海来的 人安顿好了以后 ,便要考虑加入哪个俱乐部。一个汇丰银行的老职员回忆道: “你应该被介绍给有关委 员会 ,能成为一位俱乐部的新成员是十分荣幸的。” ② 上海有很多俱乐部 ,各项活动都离不开俱乐部。 英侨有乡村俱乐部、上海总会和上海跑马总会。
乡村俱乐部位于静安寺路 ( Bubbling Well Road) , 花园占地 65 ,里面有舞厅、网球场和游泳池。 俱乐部也有档次高低之分 ,上海总会位于外 滩 ,档次最高 ,是上海滩臭名昭著的名利场 ,它的马提尼酒远近闻名 , 100英尺的吧台号称世界最长。 成为总会会员表明其身价不凡 ,在上海总会除了仆佣 ,华人女人均不得入内 ,会员卡要价极高 ,普通的 英侨也没法踏进上海总会的门槛 ,华人更是被拒之千里之外。时人曾描绘上海总会的盛况: “西人怒马 高车 ,如云而至。簪裾冠盖 ,座上常盈。或打弹子以消闲 ,或拉风琴而奏曲;或杯邀红友 ,别寻酒国之香 , 或几倚青奴 ,共索花间之句;以致围椹蹴鞠 ,跳跃高歌 ,任意嬉娱 ,毫不拘检。 惟华人之寓沪者 ,虽意气 飞扬 ,终不能问津而至云。” ③
大多数俱乐部 ,体育场、共济会和西式学校是禁止接纳中国人的。 英国人的等级观通常体现在俱 乐部活动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美国总会在 1926年就允许华人入会 ,德国总会在 1917年 就接纳中国会员。他们不那么强调种族和国籍的限制 ,更具有世界主义的精神。英国人很看不惯那些 向中国人开放的洋人俱乐部 ,认为和中国人混在一起不成体统 ,有损英人尊严。
俱乐部提供食宿、娱乐、图书馆、酒吧、会客厅等各项设施。它既是一个娱乐场所 ,也是一个社交场 所 ,新朋旧友相聚于此 ,令人不知身处他乡。娱乐性的俱乐部发挥了社交和娱乐的双重功能 ,但俱乐部 的规则和惯例也对其成员的社交行为起了约束作用 ,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也就意味着参加公共生活 ,并 遵守其规则来运作。
不少来华英侨是涉世不深的小伙子 ,有的才出校门 ,有的只不过在伦敦受过短期的培训。 传教士 在出国前通常要学习一到两年。 新来英侨必须尽快适应在异国的生活。 他们往往通过加入俱乐部来 达到迅速适应的目的 ,此外还参加各种志愿组织 (类似于俱乐部的社会团体 ) ,如共济会 ,青年协会 ,运 动队等。这些组织形成了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 ,是英侨社区的基础。也正是通过这些组织和社交活动 从而形成了人们的社区意识。
来中国的大多是初次出国的单身青年。乘船来华 ,一起结伴 ,一起工作 ,一起玩 ,一起就餐 ,一同参 加俱乐部 ,这对新来的人极为有利 ,这样他就能很快融入英侨的社会团体生活。 公司告诫新来的年轻 人不要挥霍过度以至破产。 1928 ,一家新的共济会俱乐部在上海开张 ,目的是为新来英侨提供一个 社交场所 ,从而避免去一些低级的场所。 某些公司开办了自己的俱乐部 ,专供其雇员娱乐消遣。 希望 新雇员能在那里交上正派的朋友 ,要求雇员早睡早起 ,早餐前出门骑马 ,练好身体 ,不要把钱浪费在舞酒色之上。
《北华捷报》 , 1928 8 18
哈丽特· 史琴: 《上海—— 文化冲突的焦点》 ,纽约 , 1990 , 102页。
转引自薛理勇: 《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 38页。
清晨溜马可比不上酒色那般迷人。 对于刚出国的年轻人来说 ,上海是个诱人堕落的城市。 1928 ,西文报纸曾为此发出叹息: “曾经是好端端的小伙子 ,可眼下却不得不被遣送回国 ,无聊的夜生活 和便利的赊账制度毁了他们。人们常将年轻人的负债累累归咎于赊账。 A. H. Rasmussen 回忆起第 一次签单时说: “我感到自己就像一个阔佬。” ①
在华英侨大都信英国国教 ,他们在居留地建起教堂 ,积极参加教会的活动 ,在教堂用基督教的仪 式举行洗礼、婚礼和葬礼。 对于那些接受中国教徒的教堂 ,英侨大凡是不屑上门的。 教会组织也从事 一些社会公益事业 , 1859 ,教会就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海员旅馆。 [基督教 ]救世军也在上海开了一家 旅社供无家可归的外国人居住。
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是英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丰富的体育活动能使英侨感到虽在远东 ,却不无 故乡之感。 运动才能极受重视 ,有的公司要求其伦敦分公司派遣有体育特长的雇员来沪。 橄榄球、曲 棍球、板球、钓鱼、打猎、赛马。运动是一种让人放松的方法 ,也是一种公共活动 ,在赛马的日子里 ,外商 都歇业参赛 ,这时也是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大出风头的日子。
英侨酷爱骑马 ,许多人至今仍对中国美丽的乡村和好马津津乐道。一个人承认他到上海的第一个 冬天爱上了一个白俄姑娘 ,买了一匹中国小种赛马。每天凌晨五点 ,他便离开白俄姑娘 ,出去溜马。半 小时后 ,天色泛白 ,寒风刺脸 ,他纵马疾驰在冰冻的稻田上。他还记得那匹小马的名字 ,却早已忘了白 俄姑娘的姓名。” ②
撒纸赛马为英侨上层所爱好 ,《上海撒纸赛马总会史》颇为自信地宣称: “如果有可能去参加集会 , 聆听那些个冒险家的交谈 ,你会发现他们所谈的内容有不少是关于上海撒纸赛马总会的事情。他们远 离故土 ,来到远东打天下 ,挣大钱 ,创建了这个国际大都市。” ③
英国人每到一处都要打猎 ,上海撒纸赛马总会就是这种习惯的产物。 在印度 ,英国人凌晨 4时就 出外猎豺 , 6点才结束 ,吃好早餐 ,驾车进城上班。上海找不到类似的猎物 ,追逐头扎红布的人 ,玩起 来也没劲 ,于是英国人就玩撒纸赛马。据记载 , 1863 12月举行了第一次比赛。第一名是奥古斯都· 布鲁姆 ( Aug ustus Broom) ,他的小种马名叫泥泞。取得第二名的小种马名叫沼泽快驹” ,因为当时 骑手们曾陷入一片恼人的沼泽地。 中国人将这种崇尚体育的行为视为发疯” ,《北华捷报》的老板在 1866 12月的社论上忍不住对中国人大加嘲讽 ,它写道: “对于一个想考秀才的人来说 ,上午读书 , 下午外出跑马 ,简直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正因如此 ,中国社会犹如一潭死水。” ④
更多的人则喜欢从事射击运动 ,因为射击的费用较为便宜。射击可以放松身心 ,也有助于社交 ,两 三好友 ,租用一叶小舟同行出游 ,工部局的成员都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20年代末之前 ,举行重大体育 活动和俱乐部的活动都严格遵守种族和等级的区分。 此后情况才有所松动。 夜生活也是英侨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要出人头地就得在交际场上混 ,大把花钱。 在 十里洋场引领风尚的是侨民中的精英 ,而他们的时尚又直接来自纽约、巴黎和伦敦 ,当然也带有上海 特色。 赌博尽管是非法的 ,但能参与赌博则是值得炫耀的 ,因此也有不少人热衷于此道。
对很多英侨来说 ,到中国就意味着其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上了一个档次。 Ma urice Tinkler 1919 年来上海 ,他出身于兰开夏一个五金商人的家庭 ,因家道中落 , 1915年便辍学参军 ,成为下等兵 ,在 西线服役三年半。复员后在英国找不到工作 ,便申请加入上海工部局警察。 1919 8 ,他来到上海 , 沪上的所见所闻令他发出由衷的感叹 ,他在家信中写道:
《英国人在中国》 , 80
哈丽特· 史琴: 《上海—— 文化冲突的焦点》 ,纽约 , 1990 , 103页。
诺尔· 戴维: 《上海撒纸赛马总会史 1863- 1930 ,上海 , 1930 , 3页。
《上海—— 文化冲突的焦点》,纽约, 1990 , 109页。
上海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城市 ,英国的市镇将被它甩到一百年之后—— 这可决不是夸张。它 堪称世界一流的大都市 ,远东最漂亮的城市。 入夜 ,灯火通明 ,管弦乐团在黄浦江畔的公园内 ,绿树葱茏 ,一旁是美丽的喷泉 ,到处洋溢着狂欢节的气氛。……而且似乎人人都有最新式的美 国轿车。
Tinkler看来 ,上海并不意味东方” ,而是代表现代化西方。 尽管他在上海英侨中不过 处于底层 ,并牢骚满腹 ,但他在英国根本别想过上这种好日子。他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时常出入夜总 会、舞厅和剧院。 作为一个下级警察 ,他工资不高 ,但也足够他开销。 他感到在上海活得才像个人 样。 他有一大串白俄女友 ,经常带着她们招摇过市。 他加入共济会 ,广交朋友。 在闲暇时间 ,常到郊 外打猎远足 ,出国旅游。 他是侦探 ,有专用的汽车。 他常在信中吹嘘自己如何在上海的高级饭店内高 视阔步 ,炫耀他的新衣服 ,漂亮的皮鞋。为了显摆自己的时髦 ,他还不时在信中添上几句从侦探小说里 抄来的美国俚语。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 ,英侨也尽量不让他们受到中国的影响。上海人的子女在成为上海人之前 , 先得做一个英国人。随着家庭生活的日趋正常 ,居留者的子女都在沪就职。起初英侨为了使其子女避 免中国仆佣和环境的影响 ,通常送他们回英国读书。 在租界也有全英式的学校 ,这些学校校规和课程 全是照搬英国的方式 ,学生平时只过英国的节日 ,根本无视其所在地的习俗 ,不习汉语 ,对中国的事务 很少涉及 ,以至有人批评这种教程是种族歧视的根源。 要保持英国身份 ,就得从儿童教育和新来中国 的雇员的教化着手。 制定种种规则来约束英侨 ,对于违反者加以惩罚。
 有些在上海的英国人学校不招非英国人 ,中国人更是被拒之门外。英国海外公司更喜欢招聘在英 国本土长大的新人 ,他们不喜欢在上海长大的英侨。 认为来自本土的人没有受过中国佣人的不良影 响。有个以前的学生回忆 ,在教室的墙上贴着英国的风景画 ,挂着英国国王和王后的肖像 ,学校的教学 目的就是要向这些儿童灌输英国的生活方式。
英侨的傲慢在婚姻和男女关系上反映得尤其明显 ,与华人交往过密被视为越轨 ,与华人通婚则更 是难以想象的 ,甚至连发生性关系也被视为禁忌。
在早期 ,英国人娶中国小妾是很平常的事 ,并不被视为异类 ,甚至还鼓励这样做 ,以利身心放松。 在 20世纪的中国通商口岸 ,英侨以单身居多。 后来才渐渐有人携妻室来华。 本来像在其他殖民地一 样 ,英国人在男女不均的情况的下 ,也将就在殖民地娶妻生子。在广东也有咸水妹为英国人服务 ,但是 亲友、同事和上司都会对年轻人施加压力 ,不准他们与华人、欧亚后裔和白俄搞关系。 从 1923年到 1941年英国圣三教堂没有登记过任何涉外婚姻 ,人们由此推测 ,英国男人与中国女子的婚礼都是在 领事馆内悄悄地举行的。欧洲妇女的来华 ,尤其是在 1917年后白俄大量涌入中国境内 ,这使英国人感 到更没有必要与中国女人来往了。 他们公认我们之所以喜欢上海 ,因为那里有白种女人。
为了保持国家和种族的身份 ,来华英侨对男性中等阶级在性关系上要求甚严 ,他们认为这些人代 表了英国中坚人物的形象。 1908 ,英国驻华公使发出一份秘密函件 ,严厉抨击与华人联姻 ,威胁在 将那些胆敢违禁者永远逐出英国人的圈子。 ② 1937 ,汇丰银行总裁写道: “与外国人、中国本地人、混 血种结合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如果有人这样做了 ,将立即被公司正式解雇。这种父执式的独断目的有 三: 使下属服从并依附公司;在既定的侨民社会中对他加以庇护;不让这些社会规范受到侵犯。他们认 为自制、明断是英侨社区精英应有的品质。 欧亚混血种尤其不能容忍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混淆了种族 界线 ,自然低人一等。
英侨上层最讲究婚姻的禁忌 ,对其下层则相对宽松 ,一些下层英侨可以和华人、日本人和俄国女 人结婚。1934年上海公安局为 22个俄罗斯人和 6个中国女人颁发结婚证书 ,男方均为英国人。但是 跨国婚姻仍被大多数英侨视为异类 , 1927年英国巡捕房总监在工部局声称涉外婚姻不符合警察部 队的利益。 工部局同人无不表示首肯。后来虽然解除了禁令 ,但是在巡警来沪的合同中还是写明在服役初期不准结婚 ,并希望他们在回国度长假时 ,在英国寻找配偶。 英侨大多将不和亚裔女人来往作为事关自尊的大事。
①Tinkler 文件 ,信函, 1919 8 22日。 转引自《英国人在中国》第 85
②P· D柯塔斯: 《驻华领事: 英国驻华领事馆官员 , 1843— 1943,香港, 1988 , 441— 443页。转引自《英国人在中国》 , 99 页。
③④ 毕可思: 《上海人: 上海英国居留者社团的形成和认同》 ,见《过去与现在》 1998 11 , 188页。
对英国女性禁忌更为严格。如欲下嫁华人 ,那简直是大逆不道。 Tinkler在给他妹子的信中写道: “如果你在上海与亚裔男子有染 ,那你就别想在这里混下去。” ① 30年代中期 ,英国外交部远东司对 打算嫁给华人的英国女士都力图加以劝阻。官方手册指出 ,失去英国国籍就意味着她在中国将不受英 国法律的保护。
英国男性侨民在通信中经常表示担心华人与白种妇女有染 ,海军军官 Charles Drag e写道: 他 对一个美国妇女与她的中国房东的亲密接触感到很不自在 ,听到一个有色人种称呼一个白种妇女的 教名总感到极不顺耳。 Ma rijo rie Clements 回忆一天夜晚她和一个中国佬呆在同一个二等车厢 ,同 车的美国大兵大惊失色。传教士和其他一些人也认为西方电影中妇女形象有伤风化 ,大加抨击。出于 同样的原因 ,一些人对西方电影中欧洲妇女的形象痛心疾首 ,认为那些色情的镜头有损欧洲白人的形 象。 让下贱的东方人来欣赏白种女人的肉体成何体统。
当时有不少外国报刊指出上海的外国妓院有损白种人的优越和纯正 , 30年代之前 ,外国妓院、按 摩院、游泳俱乐部、音乐餐馆均严禁中国人入内。工部局警察力图阻止白人卖淫 ,禁止白人到华人开设 的歌舞厅卖唱。 20年代白俄纷纷抵沪 ,不少人卖笑妓院 ,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在英国人的信件、日记和回忆录中 ,通常认为中国女人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英国人与白俄女人同 居是司空见惯的……日本女人也招人喜欢 ,但很少有人和中国女人同居。” ③有之 ,也不过是出于好奇 随便玩玩而已 ,中产阶级可以借此调节身心健康 ,下层人士也可由此得以发泄性欲。
 1927年之前 ,上海工部局警察严禁与华人通婚。此后有所松动 ,如果华人的家庭背景档次不低就 可以批准通婚 ,对下等英侨网开一面 ,高级职员不在此列。 1927 ,工部局警官 Parker的中国配偶经 过委员审核 ,认为她双亲是有身份的人。 所以同意结婚 ,但是该警官从此升迁无望在婚姻问题 上的变通反而加强了英侨在通商口岸的等级制。
1930 ,海军上尉 Hilken 写信给他妹妹 ,劝她不要嫁给华人如果你和中国丈夫来这里 ,就会发 现自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除了谈生意和官方的场合 ,这里的英国人根本不与中国交往 ⑤ Hilken 的确点出了问题的要害 ,与华人通婚是英侨社会的大忌 ,华人不能进入工部局的公园和游泳池 ,但中 国人嫁给英国人后就有了英国国籍 ,也就没理由阻止她出现在英侨的社交场合 ,而这也正是傲慢的英 侨所难以接受的。 无怪乎他们要竭力反对涉华婚姻。
 “上海人的傲慢也反映在他们的语言上。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确立了帝国文化的标准 ,其习惯、行 话、乃至历史结构对其他殖民地有很大有影响 ,成为它们仿效的模式 ,甚至英国在印度的语言 (午餐 tiffin, 10 lakh, 帐房 shro ff, 仓库 godow n, 苦力 coolie, 码头 bund, 仆欧 boy , 小孩 chit )也在中 国流行。 用锡克人当门卫的做法也是来自印度。 Swire的一个雇员回忆道: “我们对待中国人的方式 , 完全继承了在印度的做法。英国人早期在印度形成的习惯影响了他们在别的地方的行为方式 ,虽然 中国与印度不同 ,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英国人是统治者 ,他们在中国只是租界内居留者 ,而且在 中国是列强并存 ,但是英侨自以为还是像在印度那样高人一等 ,在中国高视阔步 ,目空一切 ,在思想上 和行为方式上与过去如出一辙。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 ,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上海人操一口英语 ,但他们的英语既带有 大英帝国的行话 ,又夹杂盎格鲁—— 印度的俗语 ,再加上上海的洋泾浜。这样 ,他就与中国人拉开了距 离 ,也有别于其它英国人和西方人。洋泾浜英语既是一种与中国交往的语言 ,更是一种指使人、奚落人 的语言 ,当时的旅游手册指出 ,对华人讲话 ,先要用英语 ,以示尊严。上海人对华人一般讲洋泾浜英 语 , 20 30年代的中国政治和商业精英则讲正规的英语。学中文被认为有失身份 ,是下等白人” ,白人才去学汉语。 除因环境所迫 ,汉语的口语也不得不学几句 ,主要是工部局的雇员和警察要学中国 话 ,也仅限于口语 ,书面语几乎无人问津 ,只有传教士和领事馆工作人员才会自愿去学汉语。洋泾浜英 语、肢体语言加上几句常用的训斥语就足以在租界周旋了。
①Tinkler 文件 , 1927 12 24
《上海人: 上海英国居留者社团的形成和认同》 ,见《过去与现在》 1998 11, 188页。
③ ④ ⑤ 《英国人在中国》 , 98— 99, 100页。
为了保持其英国特色 ,上海英侨在饮食穿着上也十分注意。 他们吃的是英国口味的食品 ,食品调 料大多从英国进口。他们基本上不吃中国食品 ,认为太倒胃口。只是偶然出于好奇才尝上几口。厨师 自然必须会做西餐。吃中餐 ,穿中式衣服都被认为有损英侨体面。他们认为中国人的长衫太没男子气 , 把中式服装当作化妆舞会时逗乐的道具。 有些传教士为了打入华人圈子传教 ,曾经穿上中式服装 ,结 果往往会遭到其同胞蔑视。 为了与华人保持距离 ,上海英侨出门必坐黄包车 ,从不上公交电车。
英国人讲究衣冠整洁。 在闷热的 7月中旬 ,《字林西报》还发表文章称穿着整齐 ,男士才显得精 神 ,”文章进而指出男士从喉结到膝盖都不应裸露在外。这等于说英国人即使在打网球时也不能穿 短裤。衣着不整 ,下人一等。《字林西报》刊登的一封署名为礼节的读者来信对一些青年人在电影 院和舞厅等公共场所表现的不良行为和缺乏教养深表忧虑。礼节先生在大华饭店吃惊地看到许 多年轻人跳舞时还穿着在办公室工作时的服装。更糟的是有一对得意洋洋的舞伴在舞池里的表现。 男的居然穿着万国商团的短裤、卡其布袜、网球衫和遮阳上装。礼节实在看不惯白天人们穿着邋遢。 至于周六晚上更应该打扮一新
英国人的宣传品将英侨的素质描述得十全十美 ,正直、勇敢、公正 ,中国内地使团的刊物 China 's Million 评论员写道: “大多数来华的英商都经过挑选 ,在公立学校受过良好的教育 ,是为人正派的绅 士。但事实并非如此 ,大多数英侨的素质并不象他们吹嘘的那么高 ,也未必人人都如绅士。
英国人并不象他们所说的那般富有绅士气 ,对待华人尤其粗暴无礼。 如对黄包车夫动辄拔腿猛 踢 ,上海市井俚语称之为吃外国火腿 1936年对工部局警官 Peters 一案的审理也很能说明问题。 Peters杀害一个生病的中国乞丐 ,当时英国的公众舆论都偏袒被告 ,尽管证据确凿 ,罪犯却被陪审团 宣布免于处分 ,当庭开释。英国驻沪总领事曾言 ,“陪审团永远不会将一个被控谋杀华人的英国白人判 罪在英国人眼里华人只屈从于暴力 ,只有在暴力的威胁下才会服贴。
通商口岸的英侨社会生活结构加强了其固有的价值观: 帝国派头 ,尚武作风、体育精神。 1928 , 上海商团有三分之一成员为在沪英侨 ,上海商团每周进行一次夜间操练 ,一年举行一次营会 ,平时还 要进行阅兵式和游行。 从 1900年到 1938年底 ,上海商团扩充了 16倍。 商团也是一种用以炫耀的装 饰品。在阅兵游行时 ,商团列队穿过租界 ,表示英侨的自信 ,同时向中国人大展军威。商团团员的葬礼 十分隆重。 以此表示对其成员的重视。 炫耀武力也是英侨社区与世隔绝高高在上的一种手段。 他们 鼓励民间准军事武装 ,强调诉诸武力来解决与中国的矛盾。他们认为武力比外交更有效。 1925 5 30日以后 ,许多上海英侨积极参与打斗 ,虽然他们并不是商团成员。
自我保护的意识使英侨社区对违反其潜规则的人决不宽恕 ,轻则轰出社区 ,重则押送回国。 对于 不赞成对中国人实行高压政策的人则动辄扣上亲华的帽子。
为了维护英国人的尊严 ,租界当局蓄意要将最穷的英国人逐出上海 ,免得他们在中国人面前丢人 现眼 ,使白种人的优越感大打折扣。 穷英侨为了维持生计 ,不得不租中国人的廉价房 ,娶华人、欧亚裔 或白俄为妻 ,酗酒打架 ,吃中国食品 ,和中国人一起打工 ,甚至为中国老板干活。 租界当局认为这些下 等白人有损大英帝国的声望 ,给英国驻华领事馆和公使团添乱 ,下层英侨以工部局警察居多 ,工部局 在与这些人签约时就要求他们期满归国 ,回国的旅费由工部局支出 ,工部局将穷愁潦倒的英国人送回 国内 ,将英籍罪犯遣送到香港 ,被解雇的警察如不肯回国就停发救济金。
上海人尽管” ,但毕竟很。 在中国的英侨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 他们在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孤傲的表象也恰恰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恐惧感。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华人保持距离有助于维持上海人的身份 ,“上海人之所以岌 岌于维持其双重身份 ,一方面也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英帝国的保护。 如果他们与华人混为一 体 ,英国领事馆和皇家海军不会把他们视为己类 ,而上海英侨与上海居民的人数之比极为悬殊 ,若无 大英帝国在后面撑腰 ,英侨在上海的日子决不会好过。
英侨拥有居留地和租界以及自治权和各种资源 ,但是更甚于此的是他们在精神上是自为一体的 , 可见上海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堪称是一个坚强的实体。 居留者有自己的历史 ,有现实的身份 ,为了 保护其利益 ,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置了种种禁忌 ,力图与华人保持距离 ,建立在种种禁忌之上的 英侨社区生活由此才显示出其高高在上的威势。
作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 ,“上海人与英国政府也有种种矛盾 ,但他们在中国的威势归根到底是 以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为根基的 ,正如本文开头所引用的诗画 ,“上海人以十字军骑士自命 ,在上海 这片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 ,以主人自居。 但他们毕竟是中国人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异类 ,正如当年以 失败而告终的十字军东征 ,随着大英帝国的日薄西山 ,“上海人渐渐失去的资本 ,陷入的窘 境 ,“上海人的繁华梦也终将化为一枕黄粱。 傲者必孤 ,孤者必败 ,这就是上海人难逃的历史宿命。 (责任编辑: 张秀莉 )
《北华捷报》 , 1927 9 3
《英国人在中国》 , 81页。

《上海人: 上海英国居留者社团的形成和认同》 ,见《过去与现在》 1998 11, 193页。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習近平之怨

習近平之怨
習總日記(20171215
我怨那個把我生下來的因緣,活生生地折騰我的神靈。我固然知道,一切都是為了打造千年聖君故。拯救中華民族的重擔為何落在我肩上?就因為挑200斤不換肩?至於嗎?
一怨不姓毛,平白無故忍受許多挫折和欺壓。二怨初中生,莫名其妙當選文盲代表。三怨鄧小平,封江為三代核心。四怨江澤民,不封我核心害我自己封陷我於猴急吃相難看。五怨胡錦濤,辦動物園身邊養那麼多大老虎。六怨全體黨員全國人民,選我當總書記國家主席。我與你們有仇嗎?非親非故選我幹嘛?
七怨王岐山,打那麼多老虎你想幹哈?是不是怕老百姓不知道黨有多腐敗?你以為老百姓真的不知道?他們是有計劃有預謀地集體裝傻呀。老百姓最怕什麼?他們一不怕天二不怕地,三不怕窮四不怕拆,他們最怕爆料。那些0909去紀念堂,1226去韶山的,臉皮薄如紙,一旦告訴他們共產黨毛主席那德行,裝傻露餡,你叫他們怎麼活下去?他們不會起來造反,而是會集體跳河。有人總說老百姓知道真相後會上街。錯。老百姓知道真相後信仰破滅,絕望自殺。他們寧願選擇為共產黨殉葬也不會起來造反。
八怨十九大,替罪羊退休了,我裸奔了,王岐山孟建柱不能做擋箭牌。回想十九大之前,幾乎每天夢裡笑醒。我敢說,即使我殺人放火,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甚至美國人民,都會相信是王岐山孟建柱幹的。可今天,我找誰頂罪去啊!
九怨低端人口。親愛的低端人口們,我已經向你們使了多次眼色揚了多次鞭子,可你們為何裝聾作啞裝糊塗賴著不走呢?大冬天的,機器轟鳴著把你們的家園撂倒壓垮,逼迫你們流落街頭,看到這些我的心都碎了血流了一地。我親愛的老百姓啊,不是我不愛你們,是你們太礙我了。你們礙了我城市發展規劃的落實,你們礙了我消滅貧困人口的計劃,你們礙了我中華復興偉大事業。
十怨天然氣,天然氣你真的很不爭氣。寒冬臘月百姓煤換氣,你們的氣跟不上來,氣不打溢出來,上氣不接下氣,氣喘吁吁不來氣害得老百姓罵到我頭上我很生氣。導致我不得不人生吞氣下命令恢復使用煤爐又把北京城搞得烏煙瘴氣,令我唉聲嘆氣加上垂頭喪氣。
不全是壞消息。
蔡奇,介紹一下,他叫蔡奇,是我新提拔的北京市委書記,政治局委員。他來北京是找晦氣的,就是當你們的出氣筒。我已經作出批示,各大學院校的知識分子聯名寫信,要求蔡奇下台。這麼做是為了引導輿論,要老百姓知道,趕低端人口,煤改氣等,都是蔡奇幹的,與我習近平無關。
有人會問,那麼習總,請問蔡奇下不下台?
下台幹嘛去?在台上討罵不是挺好的,對三方都有利:一,北京方面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政治任務;二,老百姓知道誰幹的,罵幾句出了氣;三,我有了新的受氣包擋箭牌替罪羊。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上海民族黨(籌)公告

上海民族黨(籌)公告
上海民族黨將於201811日開始籌備工作。
即日起募集上海民族黨黨員。
上海民族黨成立日期:黨員人數達50名,或201911日。
上海民族黨黨員入黨條件:
1,支持和參加上海獨立運動。
2,在所居住城市公開舉牌支持滬獨運。中國區可遮臉,自由國家地區請露臉
3,滬裔非滬裔皆可。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習總回應百位知識界人士關於迫遷低端人口的聯名公開信

習總回應百位知識界人士關於迫遷低端人口的聯名公開信
習總日記(20171127
昨天秘書報告,說賀衛方等臭知識分子百人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指責北京政府這個那個,主要就迫遷低端人口一事,嘀嘀咕咕嘮嘮叨叨,可就是不敢把矛頭指向黨中央,指向我。告訴你們這些自以為是欺軟怕硬的書呆子,我就是北京政府的後台,迫遷低端人口,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關係到兩個100年的戰略思想,更關係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祖國的長遠未來。當然,這些都與你們無關。
首先解釋一下首都北京為何要迫遷低端人口,然後罵一罵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賀衛方等百位知識分子。
俗話說治大國如整理房間,東西要歸置整齊。鞋子擱鞋箱,衣服掛衣櫥,錢財珠寶要放保險箱裡。床頭櫃要緊挨著床頭放,廁所的用具洗澡用的洗髮露肥皂等要放浴室。這是家庭佈置,大 到公司也一樣,辦公室倉庫的用途不能錯置。十九大之後,歷史車輪駛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然與從前要有所不同。就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而言,只有低端人口遷出,高端人口才能遷入,城市的髒亂差才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北京世界中心的戰略地位才能逐步確立。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為了社會主義祖國的富強昌盛,為了把國家建設成為超級大國世界東西二核之一,難道犧牲幾百萬低端人口的氣魄都沒有嗎?難道讓幾百萬低端人口阻擋中國從發展中國家邁向世界超級大國的腳步嗎?難道分不清13億人口前途重要還是幾百萬人口前途重要嗎?
今天的黨中央,不是只講階級鬥爭只會搞革命的黨中央;今天的黨中央,不是只講改革開放而不管白貓黑貓的黨中央;今天的黨中央,不只甘於中國僅僅是一個區域性大國的黨中央。今天的黨中央,要為民族立心,為百姓立命,為我黨繼大統,為萬世開富強。因此,作再大的犧牲,受再大的委屈,也要徹底把北京的低端人口清理出去,即使他們是我的父母親人也一樣要清理出去。
清理低端人口不是歧視,不是忘本,更不是忘恩負義。北京本地的低端人口也要一視同仁清理出去,低端人口為北京所作出的貢獻北京永不會忘也不敢忘,事成之後我建議在北京最繁華的地點為低端人口建一座紀念碑,讓後人永世牢記他們為這座城市所作的貢獻。
接下來開罵賀衛方等百名所謂知識界人士。
賀衛方在他的26日信中寫道,“一個和諧的都市必須有不同收入階層的人們生活與勞動的互補。”你知道黨中央的雄才大略嗎?本核心領導黨和全國人民絕不僅僅安於把北京建設成一個和諧都市那麼低端,本核心要把北京建設成超越日本東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的世界第一現代化大都市,要把北京建成世界中心。每家每戶不需要出門買菜直接網購,大街小巷不需要快遞小哥直接無人機無死角快送,寬敞舒適的立體公共交通24小時準點運營,乾淨的街道全部由無人機器打掃,無人駕駛電動汽車將在北京率先使用和普及,現代化辦公大樓與零犯罪社區吸引著全世界精英入住創業。不遠將來請你們這些臭知識分子走路離開北京時,看你們還會不會寫“低端人口”四個字。凡是與這座世界第一超級大都市不搭的人口全部請出去。所以,請你們好好珍惜來日不多的北京日子吧。
1118日大興區一場大火奪取了19條生命。為何不是你們?因為你們住的是高檔小區,僱了低端人口為你們送外賣打掃房間帶小孩。你們享受著低端人口給你們帶來的方便舒適,卻讓低端人口承受著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你們是多麼自私啊。是的,低端人口遷走之後北京的生活質量無疑將躍上新台階,生活費用自然也將大幅度調整,到那時,你們想不低端也難。低端人口離開危險居住場所對他們而言,只是忍一時之痛。回到家鄉或在家鄉附近的城鎮生活,完全可以開闢一個新的天地,找到新的起點,因此長遠來看對他們無疑是利好。
你們在公開信裡指責我們“違法違憲,嚴重踐踏人權”。我看你們從此不要再自稱知識界人士了,那麼沒文化沒知識的話也說得出來。請查查我們中國共產黨歷史,或者簡單些,查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歷史,哪個法院的判決曾有過人民政府違法違憲的案例?哪個法院的判決曾有過政府嚴重踐踏人權的案例?北京市政府及下屬區政府作出的低端人口遷出決定,第一不違法違憲,第二不存在踐踏人權,第三完全是為低端人口的生命財產著想,離開危險的居住場所。難道要等到第二場大火再奪走19條低端人口性命你們才安心趕他們走嗎?當然我也可以想像,第二場大火發生之後,你們也會聯署一封公開信,指責我們這個指責我們那個。我看你們就是一群在社會上只會聯署聯署公開信博取虛名的寄生蟲。
不僅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政府也將作出類似決定,迫遷低端人口。這是提升城市政治經濟戰略地位的必由之路。當然,他們可以從北京政府那裡獲取經驗,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和爭議,迅速及時貫徹黨中央有關城市改革的戰略決策和部署,為在2020年 初步實現小康社會作最後衝刺。低端人口回歸原籍後,當地政府應積極熱情幫忙妥善安置,鼓勵再就業再創業,早日實現安居樂業,為在第一個一百年完成消滅貧困人口奮鬥目標而努力。

習總日記(2017,11,27)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习总与川普说相声

习总与川普说相声
习总日记(2017119
习:给大家介绍这一位,美国总统川普先生。
川:是特朗普。
习:哦,对不起,重新来过。给大家介绍我身边这位,美国总统,普特郎先生。
川:不是普特郎,是屎壳郎。
习:哦,屎壳郎先生。
川:给大家介绍我身边这位,中国总统,习先生。
习:不是总统,是主席。
川:哦,对不起,中国坐龙椅的男人,习先生。
习:在中国古时候,能坐龙椅只允许一人,不允许其他人坐。
川:那就多搞几把龙椅。
习:举头三尺有神明。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请你嘴巴放干净点。
川:我哪里得罪你了?
习:你说鸡巴龙椅。
川:我没说。
习:你说了。观众可以证明。认为我错的观众请举手。
(计票员甲:煤油。计票员乙:煤油。计票员丙:煤油。)
习:你看,没有,那就是你了。
川:你耍赖。我来。尊敬的中国人民,听到我刚才说鸡巴龙椅的请举手。
(计票员甲:肆意。计票员乙,肆意。计票员丙:肆意。)
习:三个四亿,一共12亿。
川:还有1亿多没举手。
习:那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他们给你留着面子呢。
川:谢谢!听说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
习:上下五千年。有文字的三千年。
川:听说埃及有八千年历史。
习:但是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川:何以见得?
习:你看,黑头发黄皮肤,五千年来始终如一。
川:废话,哪个种族的头发皮肤不始终如一。
习:听说你您昨晚看了北京歌剧,好看吗?
川:我想吃北京烤鸭。
习:没出息。下次带你去吃庆丰包子。
川:北京的雾霾味道不错。
习:北京的沙尘暴更过瘾。
川:躲得过的便躲得过,躲不过的还是躲不过。该谈谈朝核问题了。首先感谢习主席帮忙,朝鲜的核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习:甭客气。那不是我干的。
川:知道。坏事都是盗国贼干的。就好比邓小平说,坏事都是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干的一样。
习:就好比共和党说,坏事都是民主党干的一样。
川:关于北朝核爆问题,中国政府如果还是无法有效遏制的话,美军可是要出动地面部队了。
习:我朝的立场和原则是、、、
川:贵朝是?
习:西朝鲜。
川:?!(吃手指)。
习:我朝的立场和原则是,美军对北朝鲜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击毁核设施的话,我朝可以谅解。但若出动地面部队,阴谋推翻我西朝之兄弟邻邦北朝政权的话,我将马上去纪念堂请示。
川:第二次抗美援朝?
习:毛主席说,别、烦、我。
川:什么意思?
习:别,就是不的意思。烦,就是蛋炒饭的意思。我就是我的意思。加起来翻译成英文是,不要再做蛋炒饭。
川:真的不管了?
习:假的。真的怎么可以告诉你。你当我傻啊。
川:嘿嘿,美军出动地面部队的消息也是假的。真的我也不告诉你。
习:那你们不管了?
川:金三在你们中国边境爆核爆管我们美国人屁事。污染的是中国,惊恐的是韩国,担心的是日本,我们美国吃饱了撑的管哪事儿干嘛?
习:可不你们吃饱了撑的管中国人权。
川:指责中国人权是一箭三雕。
习:说来听听。
川:一,政治正确。二,增加筹码。三,对狱中人有交代。
习:对狱中人有交代?好啊,我给你机会,名单拿来?
川:什么名单?
习:要求释放中国政治犯名单。
川:增加中方筹码是事,我不会做。
习:大家看看,充分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的虚伪。
川:听说故宫第一次请外国元首吃茶看戏满汉全习。
习:美国总统嘛,当然要好生伺候。
川:满汉全习是不是无论满族人还是汉族人,全部要听习的统治。
习:我当然想啊。呵呵,可真正的意思是,整个宴会都是满族和汉族的美味佳肴,珍馐美馔。
川:中文不错,成语张口就来啊。
习:我读过很多书,现在还记得这些书的 书名。要不我给您背背?
川: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习:全部背下来大概需要三个半小时。
川:那么就挑15个书名吧。
习:行。《像冠军一样思考》,《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敢想敢干》,《为什么我们盼你富》,《点石成金》,《该强硬起来了》,《川普的生意之道》,《川普卷土重来》,《如何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特朗普自传:从商人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成功之道》,《永不放弃,特朗普自述》,《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
川,还少一个书名。
习:《特朗普的好兄弟:习近平》。
川:您为何那么喜欢背书名呢?
习:年轻的时候,读书少。后来迎头赶上,想出了背书名的办法。人家读一本书,我只要背个书名。多快好省,就这样读完了大学读博士。
川:真是个好主意。来美国合资办大学吧,交学费,背书名,发文凭。
习:这种缺德事儿还是在这里做比较好,你们那里动不动就告法院。你脸皮厚,咱可是个要面子的人啊。
川:真羡慕您啊!
习:怎么啦,川哥,心情沮丧的样子。
川:来之前,我觉得自己挺牛逼的。可与您一比,马上被您比下去了。说实话,您是才是真正的富翁,富有一国,真正统领一国之民。
习:所以啊,还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这么着吧,加入共产党,我给你个政协外籍委员当当,特供房特供食品,每月50万美元。
川:好、好,哈哈,谢谢。习主席玩推特吗?
习:啥是推特呀?
川:改台词了?推特就是,你看,这个。
习:一只小鸡。
川:你才小鸡。那是小鸟。
习:小鸟就是鸡,小鸡就是鸟。懂吗?翻译,过来,告诉他,鸟就是鸡,鸡就是鸟。
川:看,美国国徽,哪是啥动物?
习:呀,好漂亮的小鸡。
(完)